红色巨人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工业体系,甚至在上世纪70年代让西方文明(西欧+北美)难以与之抗衡。若不是无止境穷兵黩武、无止境对外援助(扶不起的阿斗太多)、无止境让资本家压榨劳动者,说不定苏联还能活到今天,汽车工业或能在今日世界工业之林占据一席之位。
线年苏联内部瓦解,中国也薅不到如此多的工业技术羊毛,或许今日中国世界地位要下好几个台阶。
视角不妨再扩展一下,我们来看看中国工业从何而来(以下全是我一家之言,说得不对请雅正):
A、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发起、在英法美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以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同期,第二次战争,东方巨人倒下。
B、18世纪70年代,北美独立战争 + 法国大革命,双管齐下,整个西方社会乱成一锅粥,大革命之后的美国得到工业发展契机,而欧洲帝国们都在研究怎么围攻战神拿破仑。
C、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西欧、日本大发展;随后美国南北战争打响,扫清资本发展障碍,1894年美国变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国。
D、20世纪30年代,黑色星期五,大萧条,美国资本家转移到苏联投资,苏联用2个五年计划就变成了欧洲工业巨人。
E、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打平,获得苏联尊重,得到156个苏联援助项目,开启工业化征程。同期,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
F、20世纪90年代,苏联覆灭,中国薅到一部分工业羊毛,来自北方的防务也可以放松一些。21世纪10年代,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今天《设计解读》文章以这个宏观历史视角开题,是因为我们要讲述的工业界“老大哥”,是曾经真心帮助过中国工业起步的红色老大哥,虽然中间交恶,但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是把多年内功传授于我方(虽然这次并非他们本意,手动狗头)。
想了很久给大家配什么音乐呢,最终我找了电子管风琴演奏版本的《苏维埃进行曲》。这是红警3的主题音乐,美国人作曲,准备拿来黑苏联的(欧美人的阴影“Kirov Reporting”),结果成了脍炙人口的红色名曲。
美国黑色星期五之后,无国界的资本开始出逃全球,最离谱的就是福特居然在敌对阵营苏联建设了使用先进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整车厂。由于厂址位于伊利湖卢吉河畔,所以叫卢吉汽车厂。
得到全套技术之后的苏联,很快在伏尔加河畔又建设了一大片汽车工业区,延绵数十公里,并将其命名为“高尔夫汽车厂”(GAZ = Gorkovsky Avtomobilny Zavod),这年是1930。由于GAZ在中文读作“嘎斯”,所以我们也称为“嘎斯厂”。
“吉姆厂”的全称是莫托洛夫汽车厂(ZIM = Zavod Imeni Molotova),是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一类高级车,后缀标上了ZIM字样,读起来就是中文的“吉姆”。
高尔基汽车厂师从福特,所以旗下几个品牌的产品都各种仿造美国车,福特、别克。凯迪拉克克莱斯勒来者不拒。
伏尔加汽车(Volga)是高尔基汽车厂的另一个高端系列,因为车标是一直飞奔的金色鹿,所以中国消费者又叫它“金鹿牌”。
伏尔加牌其实也用GAZ21这样的嘎斯前缀车名,前期车型外观内饰主要抄袭美系车,机械部门也得到了福特的不少帮助。伏尔加汽车一直到2012年才停产,停产时已毫无技术先进性可言。
拉达(Lada)是伏尔加汽车厂的低端品牌,从60年代开始跟菲亚特合作生产廉价车,一直折腾到现在还在量产,算是苏系车当前活得最好的一员,苏联红色巨人民用车领域唯一幸存者。
莫斯科人汽车厂(Moskvich)跟高尔基汽车厂同样成立于1930年,但在1947年,也就是二战结束后才生产出第一批汽车,技术是从东德那里“借”过来的。“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够说是偷呢?” “是的,伊万太君,我脑门上的枪口可以挪开了吗?”
莫斯科人汽车定位比拉达要高,给中产阶级消费的,不过苏联根本就没太多中产,所以莫斯科人出口量也不低。技术非常落伍的莫斯科人汽车厂,一直生产到2003年才全部停产,
利哈乔夫汽车厂(ZIL = Zavod imjeni Likchaceva),我们一般称其为“吉尔”,相当于苏联的劳斯莱斯。
斯大林汽车厂(ZIS = Zavod imjeni Stalina),我们将ZIS称作“吉斯”,也是红色巨人的顶级汽车厂,毕竟用大胡子名字来命名的。
你看,我们前面聊到了ZIM吉姆厂和ZIL吉尔厂,现在又来一个ZIS厂,是不是瞬间没兴趣读苏联汽车工业史了
扎波罗热汽车厂在乌克兰,于全球范围内比较小众,专门造小型车微型车的,技术来源于西方。
嘎斯厂在1934年就开始动“歪脑子”搞脱离基层群众需求的玩意了,这台A-Aero赛车就是罪证。
但由于当时的发动机不给力,只有48马力可用,所以0-80km/h加速需要36秒,最高时速也不过106km/h,跟同时期的西欧美国赛车界作品根本没办法比。
1938年,嘎斯厂整出了一台名为GL-1的赛车,比A-Aero要流线马力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可以让它达到最高时速162km/h!
作为又一台脱离基层群众需求的罪证,必须得说,这是我见过的设计得最好看的苏联走资派罪证。
嘎斯“鱼雷”(GAZ Torpedo)赛车是红色苏联在1951年制造的一款红色赛车,命名直接就叫鱼雷,老有杀伤力了。
因为二战之后苏联航空技术突飞猛进,所以直接用上了航空铝材和战斗机造型来打造车身,整备质量自有1100kg,车长达到6.2m,注定是一款“直线王 弯道亡”的玩具。
虽然发动机只有2.5L直列四缸,但105马力可以将这颗鱼雷推进到191km/h时速,只比M-21多了1km/h。
嘎斯厂在1937年推出了一款名为TsAkS的赛车,实际上用了一台GAZ-M1的底盘改造而成的,来自GAZ-M1的3.3L四缸动力被压榨到60马力,车身是钢板与木框架的家和,所以非常轻巧,技术能达到131.1km/h。这个速度记录由驾驶员维克多库尔奇茨基 (Victor Kulchitsky)创造,这哥们之前是开坦克的
终于轮到ZIS吉斯厂发挥了,但这次吉斯根本没发挥什么主观能动性,下图是通用1951年发布的LeSabre概念车。
ZIS-112直接从ZIS-110(50年代苏联最顶尖的旗舰车,还赠送过几台给我国领导人)那里拿来了140马力V8汽油机,最终调校出186马力,老牛了。
不止是美国人喜欢用燃气轮机装备汽车,实际上苏联人脑洞也大。GAZ鱼雷诞生3年后,嘎斯厂将它进化成GAZ TR一台用RD-500航空发动机打造的赛车。
一开始他们打算将TR的时速推进到500km/h,又怕扑街之后被西方媒体报道称帝国负面,所以工程师建议测试极速控制在300km/h以内。只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没能正常完成测试,亦或是试完了出了负面,大家当没发生过。
1955年的“红星五号”(Zvezda 5)长得很怂,简直就是游乐场里面的碰碰车,但千万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这玩意只有360kg重,只需50马力的两缸机就能推到200km/h极速。
Zvezda 6在1957年诞生,整车只有420kg重,54马力发动机,极速高达200km/h,据称打破了两项世界记录,但肯定有一些定语前缀的,这个时速在50年代不算快了。
莫斯科人-C2(Moskvitch-C2)在1959年诞生,看起来基本像是一整的西方世界主流赛车了。
这台车只打造了两台,在苏联1959年的赛车比赛2500cc以下组别中获胜,还在耐力赛中打破了三项苏联内部的速度记录。
更牛的Hadi-5在1960年刷出了290km/h极速,只用了126马力的四缸机。
进入70年代之后,苏联还搞了好些山寨意大利跑车的作品,比如这这台由苏维埃汽车发烧友尤里艾尔格布雷斯托夫(Yuri Algebraistov)整出来的“Yuna”跑车,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哥们叫尤里(Yuri),妻子叫娜塔莎(Natasha),把前两个字母拼起来就是
这玩意虽然只(手工)生产了两台,居然还有一台从1982年活到今天(1977年的那台已经报废),现在已经升级为老款宝马525i的发动机,改了排气运动声浪,改了电动后视镜,行驶里程超过50万公里,堪称质量最好的苏联工业山寨货。
苏联工程师亚历山大库利金(Alexander Kulygin)若是当年来华强北发展山寨事业,现在可能已经是俄罗斯首富了。这哥们在1983年直接山寨了一台兰博基尼Countach,车门打开方式非常有创意,而且一直开到现在,品质之高只有华强北山寨机能与之媲美。
不过这台车现在已经很老了,基本都只是在博物馆里面呆着,以前还能去国际车展玩玩,但那些“国际车展”都并不怎么国际,比如保加利亚车展你听过吗?
这个地方居然是后视镜,这就离谱了,一般苏联车在这里都是放炮塔的,为什么你能想出来放后视镜
更离谱的是,我同事 @郭睿 告诉我,这苏维埃Countach超跑居然是前置前驱的,驾驶员跟动力总成有非常良好的沟通,翻译成人话就是可以直接吃高温废气
作为苏联的造车新势力代表,德米特里帕芬诺夫(Dmitry Parfenov)与根纳季海诺夫(Gennady Hainov)在1982年研发了一台叫做劳拉(Laura)的跑车,地点就在列宁格勒郊区的一个破车间里头。Laura只搭载了一台1.5L 77马力弱鸡汽油机,因为车子轻,前置前驱Laura居然可以跑出168km/h极速。
神奇的是,这台车根本没用标准化零部件去拼凑,而是两位“夫”自己设计与打磨的。更神奇的是,“苏哀宗”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还亲自赞赏了两位哥们。果然末代皇帝的脑子都不太正常,逆工业化的玩意有什么好推广的,这台Laura在量产之前就成功停产了。
这台叫Katran的玩意也是苏联汽车发烧友的手工作品,据称最牛的地方在于装备了电子巡航控制系统,而且还带下坡自动减速的,不像我现在开着的破凯迪定速巡航,下坡总是自行超速。
Katran的车门比较奇葩,精准来说它并没有车门,门与前挡拼合在一起,要整体往前挪才能上下车,超级走资派。
再说一个冷知识。这台土炮超跑的诞生地是功勋海军锚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正因为有此良港,乌克兰与俄罗斯现在还在争克里米亚半岛。
苏联与德国一样,都特别喜欢水陆两用车和半履带车,下面两个小节会给大家展示一些相关作品。
吉尔厂在1958年造了一款水陆两栖车,简单来说就是让船体和车体杂交。这台车子用了两台ZIL-123F发动机,每台120马力,用4个150L油箱喂饱,1台三速自动变速箱传动,八个巨型的轮胎,最高时速智能跑到40km/h。
这玩意不看就不是什么善茬,实际上它是用来装导弹的,陆上能跑,水上能游,哪里都是导弹发射平台,把西欧弱鸡们吓得脚软。
看型号就知道,这是135的改进版,用了更多的塑料件来减重,整备质量降低了1吨。由于使用低压轮胎,所以135家族里面的所有成员都没有安装减振系统,直接用轮胎了缓振,超级硬核。
但是用了塑料的135P,抗拉强度就远不如原版135,这也是因为苏联造的塑料件比较垃圾。为了表达这船不是工业垃圾,还有士兵拿它撞断了一棵致敬400mm的桦树
135P在水中的最高时速只有16.4km/h,但可以运输22名苏军动员兵(手动狗头)或者5吨货物,还可以装进登陆舰里头。
这个尺寸的水陆两栖车用来干嘛呢?加一组吊臂,就可以
在海里捞刚刚回到地球表面的苏联宇航员。当被用作宇航员救援工作车的时候,命名会改成PES-2。
到70年代之后,ZIL将水陆两栖车进化成49042版本,不过可挖潜力不多了,铝材用得更多让车身更轻巧而已。
1962年,嘎斯厂造了一台GAZ-16A水陆两栖车,老苏联科幻风了,190马力的发动机可以将16A推进到170km/h陆上极速!
二战时,苏联工业化程度远不如德国,也没有德国那种高速公路,广袤的东欧平原一旦进入雨季就是泥潭一个,德军最终被困死在1941寒冬之中“俄罗斯的冬天”永远都是世上最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实际上,苏德都装备了好些半履带式装备,以下有几款比较典型的苏式装备可以展示一下:
嘎斯厂在GAZ-M1敞篷轿车基础上弄出一台GAZ-WM半履带车,车子可以用原来的车轮走,也可以换上橡胶履带走。
吉斯厂在ZIS-5V基础上打造出一台叫ZIS-42的半履带车,可以使用两条宽度178mm、厚度21mm的橡胶履带行驶,一台73马力的ZIS-5汽油机提供动力,全部5000多辆成本都是莫斯科土特产。
苏联当时造了很多类似的运输工具,多数是拖拉机厂生产出来的,工艺简单,质量硬核,产量可怕。
如果你愿意的线还能变身反坦克自行火炮,直接把卡车底座换成一门57mm反坦克炮,再加点装甲,成了。
不过苏军测试了这台车之后认为品质很差,它在泥地和雪地中的转弯半径过大,发动机还特别容易过热,最终没有量产。
下图这台找不到具体型号的嘎斯雪橇半履带车很有趣,前轮变成了雪橇板,后轮使用履带,混血儿中的极品。
下图这台ZIS-150就非常罕有了,动力非常猛,92匹六缸发动机,极速可以到达60km/h(履带车辆的极速普遍很低),但耗油量是42L/100km。
嘎斯厂曾经在一台雪橇板上面架了一台轻型坦克 由于它只装备了一杆7.62mm机枪,所以称之为装甲车可能更为合适。
在电子游戏中,它的最高时速能够达到75km/h,但在现实中如何就不知道了,因为资料实在太少。
这玩意可以拆掉中间那根轴变成一台4×4,载重量比下图的6轮版本要差一些,而无论什么版本都是前后四个轮子可转向。
你没看错,这是50年代的全轮转向车!可见保时捷技术还是不如苏联民科的,怪不得你们打输了。(手动狗头)
这是嘎斯厂研发的一款前驱自行火炮,其实就是把GAZ-63底盘的后驱部分拆掉之后改造成的,实践证明可以在结冰的路面上快速行驶。
GAZ-68的低矮车身颇为有趣,比SU-76要“低调”得多,虽然不容易被德军发现,但这时候已经是1944年,苏军打顺风局,也不需要太前沿的装备了,直接没量产化。
T-100是苏联在战后整出来的一款公路列车,看起来特别霸气,充满苏式暴力美学。
这是苏联在60年代研发的钢铁猛兽,放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内用的,轮胎气压能调节,有空气净化系统(怕核战争?),有车内无线kW的水泵在救火的时候用。
动力系统是两台3.5L 180马力发动机,车内可以装900L燃油,但是耗油量高达100L/100km,也就是一脚油门下去就没了1L,能把瑞典环保女巫桑伯格气得脑溢血。
这玩意最快能开到65km/h,在80cm深水中也能达到20km/h,非常变态。
吉斯厂在50年代上半页负责了沉重的国防机械研发任务,这台E134就是这里面一款中性作品。
别看它“只能”装载3吨货物,这可是在苏联恶劣环境下运输3吨物资的硬核指标,它还能爬上35度的斜坡,直接越过0.6m高的墙体
吉尔厂还出过这样子一型航天返回舱拯救车,没有橡胶轮胎,没有坦克履带,没有雪橇板,而是大开脑洞用了一种螺旋推进装置,让这玩意能在苏联广袤的泥地上面蠕动,他们称之为“screw-driven amphibious craft”(螺旋推进车)。这大虫可以到达1941年德军到不了的各种恶心地方,毕竟那个年代宇航员要着陆在哪里都是没个准头的。
这台MAZ-2000在1988日内瓦车展上亮相过,MAZ这个厂子则是专门生产公交车、无轨电车、卡车的苏联车企。
MAZ-2000的理念放在现在都堪称先进,它的驱动单元是模块式设计的,再在上面加一个驾驶舱和若干货仓,就成为一款定制重卡。你能够准确的通过每次运载的任务量来缩短或者增长后方的动力部分与货仓部分。
这台苏联挖掘机的命名很有趣,E代表挖掘机(之前那些E代表试验性质),15表示15个10升也即是铲斗有0.15立方米,1表示Model 1。
这台挖掘机长得非常萌,工作上的能力却一点不逊色,一小时能挖走18-24立方米的土,还可以用作1吨的起重工作,在50年代的苏联城乡干土方工程很给力。
苏联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用极其惨烈的交换比打赢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每一任领导人都是贫农工人的儿子,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第一颗金星探测器、人类第一架月球车、人类第一个空间站、人类第一名男性宇航员与女性宇航员,苏联还举倾国之力援助了一大堆扶不起的落后国家
苏联还设计制造过如此多有趣的重工业产品,比如笔者上面提到的这些。红色苏联,原来也能生产如此七彩缤纷奇思妙想的汽车,只是我们被太多西方社会的文艺作品带错了路,让大家误以为斯拉夫人就是Slave的意思,就低等于盎克鲁-撒克逊人。
在2020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上,三军仪仗队用俄语高唱民谣《喀秋莎》通过红场,这就是我们给当年那个还有初心的老大哥最好的致敬。